现在已经有愈加多的爸爸妈妈开始关注家庭教育,也认识到了家风家教对孩子的重要程度。一些父母想要尝试建设家风,但却不了解该如何下手,这个时候就能通过知道一些名人的家风家教故事,并且从中获得一些经验。父母势必会有所启发。
名人家风家教故事
鲁迅教子顺其自然
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,即周海婴。儿子出生时,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,当大夫向鲁迅征求建议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,他果断回答:“留大人。”结果母子平安。
在儿子成长过程中,鲁迅基本根据《大家目前如何做爸爸》的思想来实行,让他“
完全的解放”,其中又说:“我目前心以为然的,便只不过爱。”据周海婴所著《鲁迅与我七十年》介绍,鲁迅的教育方法是“顺其自然,极力不多给他打击,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欢,除非在极不可以容忍,极不适当的某一程度之内”。有一天,周海婴死活不愿去上学,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。后来,鲁迅向妈妈写信讲解道:“打起来,声音虽然响,却不痛的。”
司马光教子有方
司马光,字君实,号迁叟,世称涑水先生。北宋政治家,历史学家,官至宰相。
司马光虽官高网站权重,但严于教子,非常重视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。他写了了篇传诵到今天的《训俭示康》。他在概要了历史上很多达官显贵之子,因受祖上荫庇不可以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,告诫其子:有德者皆由俭来也。“俭以立名,侈以自败”。
因为教子有方,司马光之子,个个谦恭有礼,不仗父势,不恃家富,生活有成。以致世人有“途之人见容止,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”。
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
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,是学者、作家钱钟书的爸爸。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,钱钟书十六岁时,还痛打一顿。1926年秋至次年夏季,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,寒假没回无锡。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,没温习课本,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。等爸爸回来考问功课,钱钟书过不了关,于是挨了打。1929年,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,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。一封信中说:“做一仁人君子,比做一名士尤切要。”随后一封信则表示:“目前外间物论,谓汝文章胜我,学问过我,我固心喜;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,力行过我,我尤心慰。”期望钱钟书能“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。我望汝为诸葛公、陶渊明;不喜汝为胡适之、徐志摩”。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维持距离,埋首国学,他如此告诫钱钟书,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。
另外,有关家风家教的一些名言警句,父母也好了解一下:
1、重道德修养,严情操品性;扶正义,斥邪恶。
2、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,不是继承遗产的人。
3、勿妒贤而嫉能,斥邪恶,教子要有义方,受恩莫忘、居身务期质朴。
4、活到老学到老躺在棺材里不算巧。
5、孝顺老人,严教子孙;尊老爱幼,亲穆存心。
6、人皆因禄富,我独以官贫。所遗子孙,在于清白耳。
7、毋临渴而掘井。宜未雨而绸缪;扶正义,勿以恶小而为之、亲贤者。
8、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
9、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,每不可以然,饮食运为,恣其所欲,宜诫翻奖,应呵反笑,至有识知,谓法当尔家训。
10、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,勿忘后裔不仕。
大家都了解没好的家风就没好的家庭教育环境,这也是决定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要紧原因。而好的家风家教可以在日常渐渐影响着孩子的心灵,塑造孩子的人格,所以,父母要了解家风家教的重要程度,重视培养孩子的好行为习惯。
第一,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,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
孩子能否健康成长,家风家教很重要。孩子只有成长在一个充满爱、充满关心、充满民主的家庭,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,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下,才能渐渐形成是非的辨别力和判断力,树立正确的生活观、价值观。当千千万万个家庭都能以好的家风,打造一个优质的家庭课堂,以好的家教当好孩子的老师,那样每一个孩子的素质势必会得到非常大的提高。
第二,孩子虽小不懂事,但学习本领是最强的,身边的人是什么样,身边的环境是什么样,孩子就会是什么样。
假如父母没为孩子塑造一个好的榜样,打造一个好的环境,孩子也不会得到非常不错的家庭教养;相反,假如一个孩子非常有教养,那样他的家庭教育肯定不会差。而有的父母觉得这类学校老师会教的,但事实上爸爸妈妈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。由于孩子除去上学的几个小时,其他时间都是与爸爸妈妈在一块的,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,思想情趣和道德观念都在孩子的眼中,经过耳濡目染,孩子也就掌握了相应的思维与观念。家风家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,父母可不可以忽视。最后,不好的家风家教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的三观,一些恶习也会传染给孩子,孩子假如形成了也会毁灭他的一生。孩子们从开始就同意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家教,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,给孩子带来好的风气,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三观,让孩子将来可以成为栋梁之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