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获悉,现在,暑期补习班的类型已细分到基础班、提升班、冲刺班、衔接班、实验班、专长班、预科班等,补习的年级已经从高中延伸至初中、小学,甚至婴幼儿园,补习内容也由课内学科延伸到了各种“专长”。
孩子们的暑假到哪里了?暑期培训为什么久治不愈?记者深入武汉各种培训机构进行了采访调查。
学生:暑假想放松,就怕开学跟不上
近日,记者来到武汉青少年宫,整座大楼几乎成为各类培训机构的“天堂”。楼下一块大大的广告牌上,各种培训项目一应俱全;招生对象从3岁开始,舞蹈、声乐、器乐、主持、书法等项目,叫人眼花缭乱。
“男生可以健身,女生可以防身,叫你的孩子拥有不同的生活态度。”“只须一个暑假,大家让他(她)变成下一个郎朗。”从江汉路步行街到循礼门地铁口,记者一路走过,居然收到了一大摞关于暑期培训的传单,有些根据科目收费,有些根据小时计费,不同人数班额和不同老师等级,收费也各不相同。
随便拨通一家培训机构的电话,一位负责人表示,他们不只有各种专长班、提升班,还针对新升初中一年级、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开设有暑假衔接班,由省级骨干教师讲课,“科目和时间,都和在校学习完全一样”。
记者遇见刚从武昌区中南路一家培训机构上完课出来的学生小张,他看上去有的疲惫,但表示上午的课“颇有收成”,“平常没学好,正好趁着暑假补一补。本来母亲只给我报了数学班,但我感觉英语也需要,就多报了一个班。单日上数学,双日去学习英语”。
马上升入某重点中学上初中一年级的小李告诉记者:“还没有放假老师就推荐我报了一个‘状元衔接班’,课时和正常在校学习差不多。”为此,小李的作息时间几乎和没放暑假一样,“就当是把初中一年级要学的东西先预习了一遍,虽然没了玩的时间,但非常值得”。
“今年的暑假爸爸妈妈要我补习几门学科,我感觉比正常的上课还要紧张。”小学四年级学生小胡不只要上语文和数学培训机构,爸爸妈妈还在艺术学校给他报了个主持人班,他十分沮丧,“放假还不如上学呢,上学时还有体育、音乐课轻松轻松,放假了反而更累了”。
父母:宁愿多烧钱,也要赢在起跑线上
7月23日上午,烈日下,武汉水果湖路上的一家培训机构门口围满了等待孩子下课的父母。
家住广埠屯的陈女性介绍,儿子马上升入小学三年级,此前一直没上过培训机构,“今年暑假,孩子的同学大多报了培训机构,我就想也要给儿子报一个”。
陈女性告诉记者,天天早上8点,她按时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,自己再去上班,11点再从单位过来接孩子,中午吃过饭再把孩子送到美术班,“上培训机构这几天,感觉孩子挺累的,我也累,但目前累一点,孩子以后就能赢在起跑线上”。
“孩子一放假就没人管,只能在家附近找个培训机构。”不少父母反映,暑假孩子没人照顾,还不如花点钱报个培训机构,“既省心又有安全保障,孩子还能多学点常识,一举多得”。
上培训机构成本不菲。家住江汉区的许师傅给孩子报了几个培训机构,上午是语文和英语,每科800元;下午是数学和物理,分别交1800和1200元。许师傅讲解,数学和物理专门挑了骨干教师班,“只须教得好,多交点钱也无所谓”。
培训机构:热门背后有市场支撑
记者走访发现,在徐东、街道口、光谷、亚贸、武广等多个商圈附近,举着“小升初”、“初升高”衔接班牌子的营销职员随处可见。不只在中小学门口摆设了报名点,有的培训机构还在学校密集的公交车站发放招生简章。
在武汉青少年宫,数十种培训项目都热门异常。不只教室里座无虚席,走廊上接送孩子的父母也站得满满当当。记者随便走进一间乒乓球教室,约20张乒乓球桌不只全部投入用,休息区里也坐满了等候的学生,有些陪练甚至要同时兼顾四五名学员。一名陪练教师向记者抱怨:“天天都是从早打到晚,学生一拨一拨根本教不完,从来没这么累过。”
家住中北路的胡女性想给儿子报个离家近一点的课程培优班,但令她头疼的是,家附近的培训机构均已报满。胡女性只能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水果湖,“以前是有钱不愁报不上培训机构,目前只须有培训机构就不愁招不到学生。看来明年要早一点下手”。
记者在水果湖一家培训机构看到,30多平米的教室里,围坐着30多名学生。该班负责人介绍,因为场地和师资有限,往年这个班都是只招20人,结果今年还没有到暑假,不少父母就提前报了名,现在培训机构已紧急“超员”。
父母有需要,培训机构就有市场。一个正在从事暑期培训的教师透露,往年补一门课只收五六百元,今年有的培训机构一天就要100元。稍有知名度的教师天天至少可以带两个班,根据每班30人计算,教一天下来,收入就是6000元,“除去场地费几乎没什么本钱,教学能力强的教师,一个暑期挣个十几万根本不是问题”。
专家:尊重学买卖愿把暑假还给孩子
“把暑期变成‘第三学期’,只能把孩子继续局限在课堂里,让孩子很难更多接触、知道、认识社会,很难丰富他们的课外常识,并不利于孩子健康茁壮成长。”武汉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在同意采访时说,伴随社会办学不断兴起,各种培训机构正在不断升温,而那些办班者鱼龙混杂,很多都不拥有资质。他们办班的目的都是受利益驱动,可以说是“唯利是图”。
“父母望子成龙心切,再加上从众心理,纷纷把孩子送去补习,一味把孩子绑在书本上,愈加助长了社会补习现象。”一位从教多年的资深教师表示,其实学生的好成绩并非“恶补”补出来的,孩子成才应当是全方位的,把暑假还给孩子,对他们成长成才有益无害。
“假期第一是用来休息的,然后是用来进行多样化教育的。”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志罡称,父母和老师都要了解“假期”的意思,“社会实践、休闲,对自然、社会的认识等,这类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”。
梅志罡建议,可以参考每一个孩子的实质状况,来设计个性化的活动,设计时不必讨论什么是好的、什么是不好的,仅需看是否适合孩子,是不是尊重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