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883号建议的回话中称,对于“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”的建议,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打造完善互联网安全长效机制。
积极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工作,加大对“互联网保护”章节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权威解析,保障和引导未成年人安全、合理用互联网。同时将加强工作力度,进一步强化正向引导,加大对中小学健康上网、合理用智能手机的教育引导工作,鼓励各地各校积极革新教育方法和方法,健全学校设施设施,加大对中小学生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用的平时管理。除此之外,会同有关部门拓展未成年人互联网环境专项治理行动,净化未成年人互联网环境。加大家庭教育指导,发挥父母监管用途,形成教育合力。

全文如下
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883号建议的回话
教基建议〔2020〕335号
你提出的“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”收悉,现回话如下:
建设绿色互联网,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、健康上网是加大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的要紧内容。教育部一直高度看重互联网环境下的德育工作,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、健康上网,获得好效果。
1、加大政策指导
2018年8月,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印发的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推行策略》明确提出,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电子商品带入课堂,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。
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用电子商品,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靠电子商品,用电子商品拓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低于教学总时长的30%,原则上使用纸质作业。
“停课不停学”期间,教育部需要各地合理安排线上教学时间,控制学生电子商品用时长,科学规范指导学生用信息技术商品,引导学生培养好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。
2、强化互联网素养教育
针对学生沉迷互联网和不理性消费等现象,在学校教育教学中,需要学生“知道沉迷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好的行为的害处,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法”,加大信息技术教学,推荐了“我是信息社会‘原住民’”“趣味编程基础知识”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,指导学校引导学生合理用互联网。
推进各地通过课堂教学、主题班队会、专题教育、编发手册、一封信等多种形式,持续拓展互联网常识教育、预防互联网沉迷教育。
开通国家里小学互联网云平台,设立“互联网安全”专栏,从剖析互联网沉迷风险性、解析有关法律法规、解说防范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教育引导,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和素养。
3、拓展专题教育活动
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拓展国家互联网安全宣传周活动,引导青少年学习互联网安全常识和技能,帮助青少年提升互联网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。
2017年起,教育部组织遴选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(营)地,持续拓展“圆梦蒲公英”暑期主题活动,鼓励各地组织拓展校外主题活动,引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、走出虚拟世界,预防互联网沉迷。各地各校组织拓展合理上网主题演讲等活动,通过主题班会、板报广播、校园网站、专家讲坛等多种形式拓展互联网道德、互联网法治和互联网安全专题教育。
4、规范学校平时管理
教育部督促各地各校严格规范和加大学校平时管理,需要各地研究拟定预防学生沉迷互联网工作规范,并指导学校加大对校园网内容管理,建设校园绿色互联网。各校积极将预防沉迷互联网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环节,规范学生用手机。
5、净化未成年人互联网环境
为净化互联网环境,教育部积极配合中央宣传部、中央网信办、公安部、文化和旅游部拓展“净网”“清朗”“护苗”、涉少年儿童APP集中整治、严格规范网游商场管理等各类网络范围专项治理工作,打造有益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互联网环境。
2020年8月,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先后部署拓展网课平台专项整治、未成年人互联网环境专项治理行动,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好的互联网文化、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游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,清理社会网课平台违法有害信息,全方位净化未成年人互联网空间。
6、密切家校协同配合
推进各地落实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推行策略》需要,指导父母伴随孩子时应尽可能降低用电子商品。印发预防青少年沉迷互联网的《致全国中小学生父母的一封信》,提醒广大伙长从教育引导、以身作则、重视伴随、疏导心理、配合学校等方面做好“五要”,推进父母履行监护职责。研制《家庭教育指导手册》,将预防中小学生沉迷互联网、培养好的媒介素养作为要紧内容,引导父母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,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格局。
下一步,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打造完善互联网安全长效机制。
一是积极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工作,加大对“互联网保护”章节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权威解析,保障和引导未成年人安全、合理用互联网。
二是将加强工作力度,进一步强化正向引导,加大对中小学健康上网、合理用智能手机的教育引导工作,鼓励各地各校积极革新教育方法和方法,健全学校设施设施,加大对中小学生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用的平时管理。
三是会同有关部门拓展未成年人互联网环境专项治理行动,净化未成年人互联网环境。
四是加大家庭教育指导,发挥父母监管用途,形成教育合力。